0%

为什么现在身边和网络上很多人缺乏同理心?这与社会阶层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具备同理心?
人类是一个具有同理心的物种,人类历史的核心就是同理心与熵的矛盾关系。在这个严重消耗能源、高度互联互通的世界,全球性的同理心正在形成,而由此引发的“熵账单”也越来越大。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彻底反思我们的哲学、经济与社会模式。作为同一系列中的首部著作,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提出的愿景,并重新思考《零边际成本社会》中的世界经济。

阅读全文 »

领导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那为什么领导者会有很高的权力呢?持有消极观念的人认为领导决定着他们的工资和奖金,能解雇他们或者给他们分配一些不喜欢的工作,因此领导具有了权力;这种权力来自于领导对大家的控制力。持积极观点的人认为领导是某领域的专家,小组成员非常佩服他并自愿跟随他;这种权力来自于领导的个人技能和个人素质,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会优先从普通员工步入领导行列。早在一九五九年,社会心理学家 约翰•弗伦奇 和 伯特伦•雷文 就权力的来源和类型做过深入的研究。
权力类别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不同权力的真正来源,以便于你评估周边的资源,找到提高自身领导力的途径。在这五种权力类型中,最有效的权力是具有参照性权力或专家权力,小组成员自愿跟随拥有这种权力的领导;最常见的却是法定权力,具有职位就会有这种权力。发展自己的领能力,就是学习如何建立参照性权力或专家权力的过程。

阅读全文 »

现实是中国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还有数百万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教育户籍问题怎么办?生活在贫困地区的0到6岁儿童大概有2000万,他们的学前教育怎么解决呢?
教育部发布2019年度全国初中毕业生共有14,540,936人,中考升普通高中的升学率为57.73%,除了选择普通高中外,部分初中毕业生选择的是中职教育。初中升普高的升学率中,升学率最低的省份是河南省,升学率仅为53.11%,其次是浙江(53.41%)和云南(53.42%),天天说自己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较低的江苏省为55.90%,排在倒数第7位。初中升普高升学率最高的是黑龙江省,达到70.49%,其次是北京市,达到70.08%,第3位的是吉林省,升学率达到69.56%。各省的偏差很大。全国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为57.73%,计划升学的考生中,有三分之二选择高中,三分之一选择的是中等职业学校

阅读全文 »

《人的行为》是米塞斯的扛鼎之作,也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思想史上难得的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全面整合的著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奠定了系统而清晰的理论基石。米塞斯认为人并非原子式的个人,而是运用其自由意志做出行为的人,他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的行为之“公理”,在此基础上一步 步推导出人类社会经济的种种安排和运作原理,将建立在个人行为逻辑上的经济学理论提升到社会哲学或人类行为通论的高度来处理,由此开创出“人的行为学”方法论。
米塞斯最伟大的成就是1949年出版的巨著《人的行为》。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写作此书,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经济理论。米塞斯实践了自己的方法论和研究项目,并详细描绘了一个综合、庞大、完全由他本人演绎推导出的经济理论结构:人类行为原则

阅读全文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的最有实际社会影响的著作,是马尔库塞后期思想的结晶,他用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许多新特点,这对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阅读全文 »

基本的自杀形式肯定古已有之,但是今天格外多:拉马丁笔下的拉斐尔给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典型。这种自杀的特点是某种长期的忧郁状态触发了行动。事业、公职、有益的劳动甚至家务只能引起自杀者的冷漠与厌恶。他不愿意摆脱个人的圈子。相反,思考和内心生活成了他的全部活动。由于避开了周围的一切,所以他只意识到他自身,把自身当做他固有的和唯一的思考对象,把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当做他的主要任务。但是这种专注扩大了他和外界之间的鸿沟。一个人一旦自爱到这种程度,他就只能进一步脱离不属于他的一切,并且进一步把他的孤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只关心自己就找不到理由去关心自身以外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活动都是利他主义的,因为它是离心的,并且扩散到自身以外。相反,思考是某种个人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因为一个人只有在脱离客观世界重新回到主观世界时才能思考,而且越是完全回到主观世界,思想就越是集中。

阅读全文 »

为什么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等到工作却觉得什么都得从头学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民工家庭不愿让孩子读大学?为什么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既然从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对日后的工作并无太大影响,那大学教育还有用么?——乃至,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么?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考察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从而确认,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并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家长作为社会阶层的一员,如何将所具有的优势传递给他们的子女。作者以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描述了劳作阶层和中产阶层的家长都希望帮助他们的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取得成功,然而,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家长能够使用的教育资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教育参与的能力不同,因而参与行为的广泛性和深度也大为不同。
高等教育与工作职业之间,看似是无比紧密的上下游关系;但无论是很多企业还是求职者,早已不再执着于“专业对口”、“(学校)技能培养”这样的神话故事了。不过更奇怪的是,哪怕从业界到教育界,都不再对大学“作为职业培训基地”的可行性抱有幻想,但“教育-职业”的迷思依然犹如宗教信仰一般,深深扎根于中产阶级群体和企业招聘人员的心中——中产精英们要为孩子的教育焦虑上20年,而企业人力资源部则依旧执着于“大学本科以上”、“硕士以上”这样的职位描述——这似乎成了一个比“大学教育究竟有没有用”这一问题本身更难索解的难题。

阅读全文 »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我无权去评判他人的生活,我只能为自己作出判断。 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 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的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写作虽美,莫如沉思;机智虽美,莫如能忍。 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万法皆如,俱入目前。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

阅读全文 »

我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这足够了,即使世上没人理解我,我安然而坐,即使世上没人不理解我,我安然而坐。离去之后是再来,永远偿还这永远的债务,丰沛的阵雨,接着便是更加丰厚的报酬。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我被猛烈狂怒的冰雹阻挡,透不过气,我沉浸在甜蜜中,喉管在虚假里被扼紧,终于我解脱出来,重又感受这谜中之谜,我们称之为活着。这里是我最脆弱的叶子,也是我最坚强、耐久的叶子,我把我的思想遮掩、隐藏在这里,我自己不去暴露它们,可它们暴露了我,远远胜过我所有其他的诗。我无论生活在哪里,遇到任何意外都要保持自我平衡,面对黑夜,风暴,饥饿,嘲弄,事故,挫败,都要像树木和动物那样坚韧。
我是肉体的诗人,也是灵魂的诗人,我占有天堂的愉快,也占有地狱的痛苦。片片荆棘和黑草莓,记忆里的那只鸟,曾对我歌唱。无需与你交谈,我只需在一人独坐时,或是独自在夜间醒来时,想着你,我会等待,从不怀疑会再次与你相遇,我要专心。不错过你。

阅读全文 »

知识变得越来越抽象复杂,产生疯癫的危险性就越大。按照普莱赛万的说法,如果一种知识接近于直觉,只需要大脑器官和内部感觉的轻微活动,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刺激起一种生理快感:“如果科学的对象是我们的感官能够很容易感受的,那么这种和谐的共鸣便使灵魂处于和谐一致。……这种科学在整个身体机器中进行着一种有益于各部分功能的轻微活动。”反之,如果一种知识与感官的联系过于薄弱,过于脱离直觉,那么就会引起大脑的紧张,进而使整个身体失调;“有些事物的联系人们很难把握,因为我们的感官不容易接近它们。或者因为它们的关系过于复杂,需要我们费力去研究它们。(有关的科学)使灵魂陷于这样一种活动,即不断地使内部感官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从而产生极大的疲劳感。”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