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摘要(2021-2022)

书写有益,思考尤佳。明达有益,忍耐尤佳。每一个生命都不可摧毁,每一个瞬间都永恒长存。
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想有所发现的人,是不可能接受什么学说的。可是这个人一经有所发现,却可以称许任何学说、任何道路、任何目标,什么也不能再把他与生活在永恒中的、呼吸着神的气息的千千万万人分隔开来。


读书笔记节选 - 图文版:点击预览

我要向他们掩面,看他们结局如何
他们本是乖僻的族类,心中无诚实的儿女
惟愿他们有智慧,能明白这事
肯思念他们的结局
— 《圣经 - 申命记 - 32:20》

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
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
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
专以地上的事为念
— 《圣经 - 腓立比书 - 3:19》

在中国女人的不幸就是社会的不幸。由于人只能是文化的存在物,一定的文化环境必然造就一定的文化心理,并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中国的女人不能指望男人,中国的男人却往往要指望女人。比方说,仗打败了,便叫女人去和亲……总之都是女人的责任,男人一点过错也没有
— 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通过贫穷,意志薄弱的人会变得无耻卑微,意志坚强的人会变得超凡脱俗。贫穷是一个熔炉,每当命运需要一个坏蛋或一个神人,就把一个人投进去,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撕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 1862年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414年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从马克思的异化到福柯的“全景敞式监狱”,再到鲍德里亚的《拟像和仿真》,人成为意识形态机器的附庸。而在现代大众传媒和互联网制造的模拟现实早已取代了现实。人的精神活在拟像中,你以为自主的选择,其实是算法和审查的操纵。人们从《1984》的强制束缚到了《美丽新世界》中沉溺于感官刺激、庸俗娱乐的“幸福”奴役。许多人已然适应和上瘾,甚至转而捍卫它,宁愿活在虚假的声色犬马中,也不愿面对现实的荒漠。

现在的小孩,从出生开始就满足于做个袖手旁观的人,而我们习惯做创造者。现在的年轻人不再熟悉材料,也很少使用,所有的东西都是机械的、城市化的,孩子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不亲近燃烧的火、鲜活的流水和土壤。但厌恶会导向爱:他们也许转个圈还是会回到传统。而漠不关心更可怕。
— 1956年 伊萨克·迪内森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他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他甚至不属于人类,他成为另一种存在。人类生命的悖论在于人总想要“是”什么,却终究只是“存在”着。用梭罗的话说:芸芸众生都过着一种默默绝望的生活。你将强烈地意识到生命中最习以为常的事物都终会消失,萨特认为生命可以被文字的圈套捕捉,而我总觉得文字不是生命本身,只是生命的复制品,某个已经死掉的东西的复制品。

凡事不可苟且
而于饮食尤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 1764年 袁牧《苔》

“但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人生三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 艾青《我爱这土地》

在根本处
也正是在那最深奥
最重要的事物上
我们是无名的孤单
若是尘世把你忘记
就向静止的地说:我流
向流动的水说:我在
— 1903年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西方是经济支配的社会,西方的权力为经济发展服务,而在中国,权力是超经济的,是指挥经济的。这是中国和西方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别

批评不自由
赞美无意义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亚细亚的孩子哭泣
脸上有红色的污泥
眼中有白色的恐惧

人执迷的一切将决定自己的命运
人一生只能拍一部电影
只能写一本书

颜若可驻醉流霞,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铭诸肺腑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樟望乡还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光阴负我终相遇,情终自由,心终自由
—《一剪梅·青春之光》仿唐寅诗作

【袁帝遗诏,习不为常】
恨只恨我,读书时少,历事时多。今万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误,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如此结果,咎由自取。误我事小,误国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 1916年6月6日 袁世凯

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
商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
—《史记·货殖列传》

陋室卧听萧萧叶,疑是民间疾苦声
老翁老妇相对哭,天明起火无粒粟
入世吟成猛虎行,我今履尾亦心惊
愿无苛政伤民隐,白额南山患自平

天可度,地可量
唯有人心不可防
但见丹诚赤如血
谁知伪言巧似簧
— 唐·白居易

春申君等党代会三步成尸:
四月之声➡️哀鸿遍野➡️饮鸩止渴

失去的自由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牙疼,但要时刻自省从自己的齿痛中探出头来。怎样把人变成统治的奴隶呢?首先要他放弃自己的思想自由,接管他的精神生活;然后要在最大限度上压抑他的生理需求,把正当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说成是不必要的,甚至有罪的

一根棉签搅动华夏诸喉
三寸试管探明人性阴暗

眼不明观不见花花美景
看不见紫禁城文武公卿

卡夫卡的《城堡》与加缪的遗作《第一个人》和王小波的遗作《黑铁时代》同为未完成的同类巨著。卡夫卡的遗作是《中国长城修建时》和《绝食表演者》,现在看就是对现实的预言,这就是文学的价值

被羊群本能吞噬的人,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总有少数人能够观察、推理并未雨绸缪,从而逃离时代的洪流。

嘲笑灾难就是对生命的亵渎。正如《浮士德》中梅非斯托的人生哲学是虚无主义,处世哲学是利己主义的。既然认定“消逝与本无完全一致”,对人对己自然也就不必负责任。完全丧失了主体意识,完全抛弃了社会责任感,一切以利己为终极目的,这种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是绝无仅有的。

对孩子最有用的教育,就是让他们看见你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除此之外,都不重要。追求改变,无惧犯错,反复调整,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为止。我们的家训是:冒险而审慎地生活。
— 奶奶👵 梅耶·马斯克《人生由我》

你是挣不脱的夸父
飞不起来的伊卡瑞斯
每天一次的轮回
从曙到暮
扭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
去追一个高悬的号召
— 余光中《向日葵》

在我小时候,话语好像是一池冷水,它使我一身一身起鸡皮疙瘩。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 1997年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孤独和恐惧之火
世界在烹煮穷困
我沉默了太久
于是话语从我的四肢迸发
我的话语始于
描画了石头面孔的静默
孤独
并非因为我孑然一人
而是因为我泯然众人
你该走进黑暗的脉搏
以便更好地预知光明
闪亮地生活,创作一首诗
前行,增加大地的宽广
— 1958年 阿多尼斯《我的焦虑是一束火花》

一个人并没有自己的灵魂,只是大灵魂的一部分。人们的眼里看到了一场失败。饥饿的人眼里闪着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到临。
— 1939年 约翰·斯坦贝克

人类是否可以这样转变,变得忘记自由的渴望、尊严、完整性、爱——也就是说,人类是否可以忘记他是一个人?或者人类本性是否有一种推动力,可以对违背这些人类基本需求的事做出反应,然后通过努力去将这个野蛮无人性的社会变成一个有人性的社会?
— 1949年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他们在党内实行命令主义,遇事武断,
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实行“愚民政策”!
— 1945年 刘少奇《论党》

我的青春不过是一阵阴郁的雷雨而已
虽然到处也曾有灿烂的阳光射来
但惊雷与骤雨造成如此深重的灾害
我的园中鲜红的果实早已所剩无几
而今我居然已向思想之秋靠拢
我得拿起铲锹和耙子
去重新收拾被淹没的田地
洪水在那里竟冲出深如墓穴的窟窿
— 1857年 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1765年 郑燮《竹石》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 1032年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对于外部的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对这种转变,必须要有所觉察,转变是无法计量、无法界定、无法分类的
— 1966年 彼得·德鲁克

把个人变成行使职能者和统治机器上赤裸裸的齿轮从而对其去人格化,是极权统治机器的本质,大概也是每一套官僚制度的天性。当思维坠落于恶的深渊,试图检验其根源的前提和原则时,总会一无所获。恶泯灭了思维。这就是恶的平庸性。

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我也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真正用自己的脑子去想任何大小事情,一切事物、一切人在我眼前都改换了面貌,我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
— 1987年 巴金《随想录》作于上海

现代人日益退出公共领域是极权主义兴起的关键原因。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坏人”,但因为无知、执念、盲从、惯性、短视以及潜规则的绑架,终于成了平庸之坏、平庸之恶。而这无数的平庸之恶千丝万缕地交织起来,就形成了一张大网,把所有人网在里面,成为牢笼。

缺乏理性的想象只是幻想,而缺乏想象的理性很乏味。物质扭曲了我们对永恒者的观看,这足以让人悲伤,也足以令人惊异。我们的想象力还嫌不足,或者它并不愿意致力于此:让我们在死亡投下的光中见识凡尘中人

冒险而审慎地生活
21岁意味再世为人

“凡爱抽象的人类,而侮辱具体的个人者,或出口便是对人类应负的责任,而无暇为其邻居服务者,这类的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不相信他”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 汉 • 桓灵童谣

你知道,空间无穷尽
你知道,你不需要飞
你知道,你眼睛里所铭刻的
深化了我们的深度
— 1945年 保罗·策兰《死亡赋格》

如猛虎卧荒丘
潜伏爪牙忍受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言论自由只有在政府认为它自身安全的时候才存在。爱国就是为一些很无聊的理由去杀人或被杀。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恐惧是迷信的根源,也是造成残忍的主要原因之一。 智慧始于征服恐惧。我们面临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即教育已经成为智慧和自由思想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梅边春意未全回
淡日微风暗里催
长叹人间发易华
暗将心事许烟霞

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
这是人们说起就沉默的一年
老人看着年轻人死去
傻瓜看着聪明人死去
大地不再生产,它吞噬
天空不下雨,只下铁
— 1940年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致后代》

人毕竟是要活着的,并且应该幸福地活着。腐肉挖去,新的细胞会生起来。我们要有新的血,新的生命。刚刚冬天过去了,金光射着田野里每一棵临风抖擞的小草,死了的人们为什么不再生起来!我们要的是太阳,是春日,是充满了欢笑的好生活,虽然目前是一片混乱
— 1935年 曹禺《日出》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个相同的夜晚
有个人掉在地上
— 许立志《新的一天》

Men are cruel
独夫们是残暴的
but Man is kind
但人民却是善良的
— 1916年 泰戈尔《飞鸟集》

“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好像只要写上这五个字,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就已完成。至于服不服务,那是极其次要的事情了
— 1998年 季羡林《牛棚杂忆》

人类忍受灾难和痛苦的能力,简直是没有底儿的,简直是神秘莫测的。动物在吃人或其他动物时,张嘴就吃,绝不会像人这样,先讲上一通大道理,反复解释你为什么必须被吃,而吃人者又有多少伟大的道理,必须吃人。人禽之辨,也就是禽兽与人的区别,就在这里。时间是毫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
— 1998年 季羡林《牛棚杂忆》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民贫乐岁尚艰食
道丧异端方肆行
党祸本从名辈出
弊端常向盛时生
— (宋)陆游《书感》

“我相信没有一个地方的人会像这里的人那样因为生活的喧闹而失聪——人们一个接一个陷入沉默,因为他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那噪声盖过了人们的思考,以及上千万人的意识……”

向黑暗坠落 罪懦无境
沉入死荫之谷
凝视 深渊
向无尽跃进 阅尽怀念
沁入光明之镜
直面 骄阳

造物者之心愈老而愈辣,斯所操之术乃愈出而愈巧。专制统治者刻意制造的春天,最终无不会演变成严酷的冬天。绝对的权力往往滋生绝对的腐败

所谓权力,实质就是在说不清楚的情况下由谁来拍板决策的问题。权力一定会向个人集中,这种权力的自然集中可能会造成专权和腐败。权力和责任又高度个人化,上级在提拔下级时,除考虑工作能力外,关键岗位上都要尽量安排信得过的人

万家墨面没蒿莱
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
— 1934年 周树人

从公司到社会,一个能从各个阶层汲取各种智慧的社会,比那些只用预先筛选出的少数人的智慧来决定命运的社会具有更大的优势。一个只有世袭或党员才能做出重大决策的社会,是一个抛弃了大多数人的知识、洞察力和天赋的社会。在政治上,价格管制通常是“快速修复”通货膨胀的一种诱人的手段,实施起来也比削减政府自己的开支更加容易,而政府开支往往才是通货膨胀的幕后推手。

“政治动荡造成的最为深刻的影响不是对农民生计的影响,而是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没有安全感的阴影。即使是在间歇出现的和平时期,人们基于过去经历和对脆弱的政治体系的认知,所产生的对暴力的恐惧感,会阻止他们进行投资……”

掌权者为了解决由于缺乏法治、言论自由和选举所带来的信息失真问题,会鼓励下属进行争宠竞赛,即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励下属向自己发出可置信的忠诚信号,以完成对忠诚的甄别。现有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执政党要实现自上而下的对人事任命等权力的控制,恰恰不能完全依赖于那些完全客观和定义清晰的经济指标。如果严格按照这种客观经济指标进行晋升竞赛,实际上反而会极大损害上级政府(中央政府)对下级(地方官员)的控制。

诗是一种对世界的感受,是一种看待现实的特殊方式。艺术的目的是为人的死亡作准备,开垦并耕作人的灵魂,令其向善。想起赫尔曼·黑塞那句令人忧伤的名言:诗人可以是天生的,但不可能是后来培养的。
— 1983年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山河如画,人生艰辛,满目都是挤挤撞撞的人群。每个人都在被生活押解,步履匆匆,而最后到底去往哪里?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是这个遍地流金的时代里的普遍图景。在不幸面前,谁都是渺小的。人的不幸,有一部分来自人的同类。所谓的坚强,不过是真正的不幸没有降临在自己头上。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

我偏爱写生活的荒谬
胜过不写生活的荒谬

当精英一面代表大多数的利益行动,一面又将大众视为不够理性、不够道德、不够睿智的人时,即便是最高尚的意图,也有可能遭到严重的腐化。讽刺的是,这样的精英完全会赞同你沉迷手机,因为在国家控制之下,手机能够方便地被用作监视你的工具

风在吹,雪在飞
老鸦冒着风雪归
飞不前,也要飞
饿坏孩儿娘的罪
— 1917年 胡适

后真相(形容词):……意指一种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比诉诸客观真相更能影响公众意见。
——《牛津英文词典》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孤立系统,也就是与外界不发生任何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的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封闭的系统必然会越来越紊乱、涣散、无用、无效,直到陷入一种沉寂、单调的平衡状态,并一直保持这种状态

官僚体系的存在是为专制集权服务的,但是一旦出现,它本身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具有自我保护、自我繁殖的特点。官僚机构总是倾向于尽一切可能实现权力寻租,倾向于机构不断扩张,表现在官员数量上只能增不能减,既得利益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这些特点导致的结果是行政效率不断降低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 (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我赤手空拳,身无分文,惟一感兴趣的事是用劳动和信念拯救自己。这种纯粹的自我选择使我升华而不凌驾于他人之上。既无装备,又无工具,我全心全意投身于使我彻底获救的事业。如果我把不现实的救世观念束之高阁,还剩什么呢?赤条条的一个人,无别于任何人,具有任何人的价值,不比任何人高明
— 1939年 让-保罗·萨特《墙》

市场是一个以经济效率决定创造性个体及其行为惯例的动态过程。如果一个社会的规则和法律能使个人利用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追求自己的目的,而无须每个人统一追求某个集中权威决定的计划,则该社会从经济上说就是有效率的。而一切活动的核心是个人的行动、决策、价值和知识。
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而自由的对立物是极权。专制极权组织只有压力风险型的决策,即猛“学大寨”,专搞“大跃进”,求亩产“万斤”,将“万元户”定为“政治”指标,不过是东施效颦,竭泽而渔,倒行逆施,人心向背。
— 记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逝世三十周年

人生四有:
在脆弱中有坚强
在简单中有深刻
在淳朴中有繁缛
在平淡中有浓烈

文化对社会伤痛的记忆远比一般人心要长久,这正是一般人心的缺点,也是文化的优点。文化靠了这种不一般的记忆向社会提供反思的思想力。阻止文化保留此种记忆,文化于是也郁闷。而郁闷的文化会渐限于自我麻醉、自我游戏、自我阉割,了无生气而又自适,最终完全彻底地放弃自身应有的一概自觉性,甘于一味在极端商业化的泥淖打滚或在官场周边争风吃醋……
— 梁晓声《忐忑的中国人》

人生四然:
来是偶然
去是必然
尽其当然
顺其自然

空闲的时候,我就站到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时候会呆呆地看上一两个小时。后来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时候,心里突然涌上了一股悲凉,我想到自己将会一辈子看着这条大街,我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就是这一刻,我开始考虑起自己的一生应该怎么办,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开始写小说了。
— 1996年 余华

皇城三月尚飞雪
乌东之南花未烂
民困北风千万里
珞珈花海春疫寒

“过去的炊烟,从农舍的屋顶出发,缓慢地汇入到傍晚宁静的霞光里。田野在细雨中的影像最为感人,那时候它不再空旷,弥漫开来的雾气让人十分温暖。土地给予我,一个孩子的最初的礼物。它向我敞开胸膛,让我在上面游荡时感到踏实,感到它时刻都在支撑着我…”

醒,是梦中往外跳伞
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
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

当逻辑消亡
泥土的秘密透过目光生长
血在阳光下暴涨
黎明停摆在荒地之上

自从厌倦了求素
我便学会了看见
自从一种风向和我对着干
我便乘所有的风扬帆
— 弗里德里希・尼采《我的幸福》

人总有逃离的愿望,要去的远方未知而没有边界,我们称之为自由。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时候到了人会自己醒来。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在黑暗中,话语的力量会翻倍。死人靠世人的评价而活,活人靠爱而活。人什么都做不了。除了抱怨,除了变得更好。

当我们觉得“真理之灯”在手,自信满满地前行时,很可能,我们的眼睛是瞎的,你走的路,也是错的。我所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偏见,一种没有明显依据的易变的观点。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可能根源于情绪性的联想,根源于行为辩解的需要,或者源自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刻板印象就是概括。为了简化世界

寒夜,八岁孩,悬于死荫之谷,冥曰:
“偷生借死,尽饮人苦,以神迹偿!”
神许之,订契约,遂跃上
二十五年,历三死,今未绝

“我变得粗俗了。她写道,我丧失了很多批判精神,也失去了细腻的情感。体制取得了胜利。”

我就是我
一个令人不解的偶然
一如每个偶然
我们未经演练便出生
也将无机会排练死亡

你消磨了岁月
岁月也消磨了你
你至今没有写出诗
一切事物都是某种文字的单词
冥冥中有人不分昼夜
用这种文字写出无穷喧嚣
那就是世界的历史

我听见斧头已经开花
我听见那地方的名字说不出来
我听见他们把生命称作
我们唯一的庇护所
— 保罗·策兰

我们社会最典型和最具破坏性的发展趋势——人越来越工具化,越来越根据自己的利益和位置来改变事实。只要经过大多数人的认可就是真理,口号在“几百万人怎么可能犯错”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人怎么可能正确”。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福楼拜也是,人们普遍相信开给他的药影响了他的写作。这让我想起一种说法,即身体上的缺陷和童年时代的苦难经历乃是创作天分的决定性因素。照这种说法,拜伦若不是畸形足,决不会成为诗人,狄更斯若不是在炭粉厂呆过几个星期,断不会成为小说家。在我看来这简直是胡扯

“回首往事时不难发现,我们对于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的了解远非直截了当。关于外部环境的信息来得或快或慢,但只要我们认准了自己头脑中那幅图景是真实的,就一定会将这幅图景等同于外部环境本身。我们很难对加诸自己头脑并影响自己行为的那些信念进行反思,却又总是自以为是地嘲笑其他民族或其他时代的人所迷信的世界图景是多么荒诞不经。”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
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
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
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 1623年 约翰·堂恩

任凭推推搡搡,我站立着,我是我自己,
我开心,得意,怜悯,悠闲,独立,
俯视,直立,或者弯起一条胳膊搭在无形而又确凿的架子上,
歪着脑袋好奇地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既在局中又在局外,观望着,猜想着。
— 1856年 沃尔特·惠特曼

“人类是循规蹈矩的生物,生来就倾向于遵守身边的社会规则,并以超越的意义和价值来加固那些规则。周围环境改变时,便会出现新的挑战,现存制度与即时需求便会发生断裂。既得利益者会起而捍卫现存制度,反对任何基本变化。”

我坐着
观望世界上所有的忧患
所有的压迫和耻辱.…….
看着 听着
一声不响
— 沃尔特·惠特曼

“谁掌握历史,”党的标语这样说,“谁就掌握未来;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历史。”
除非他们觉醒,否则永远不会反抗。
但除非他们反抗,否则不会觉醒。

“如果披头士和滚石乐队二选一,你会选哪个?”他回答:“如果地下室着火了,我只能救出一套碟片,我想我会拿披头士的。但是更难的选择是在披头士和迪伦之间。有些人复制了滚石,但是没有人能复制迪伦或披头士。”当他正在沉思我们是何等幸运、能在成长道路上听到这么棒的音乐时,他18岁的儿子走进了房间。乔布斯感叹道:“里德是不会理解的。”又或许里德能理解一些。他正穿着印有琼·贝兹的T恤衫,上面写着“Forever Young”

近又一梦:
有十二人困于无形之墙的暗屋
一束黑光刺入正中
一把利斧立于其下
一告示悬于其刃上
告曰:
凡自断右手者可出
能获一切心愿之物
屋内十一人依次剁去右手而出
我,即最后一人,等待抉择…

“上帝在关注,时间在流逝。死亡在追逐,永恒在等待。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然而存在,变成喷泉,如热雨一股倾泻而下。”

人是一种试验和过渡
人只不过是自然与精神之间的
一座又狭窄又危险的桥梁

世界上最坚韧
最强大
而且最危险的生物
就是懂得如何思考的女人
她无所不能

我唯一的事
是爱这个世界
不藐视世界
不憎恶世界和自己
怀抱爱
惊叹和敬畏地
注视一切存在之物
和我自己
— 1922年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假如我能阻止一颗心碎
我的一生就不会虚度
假如我能缓解一条命的疼痛
或者平息一种痛苦
或者帮助一只昏厥的旅鸫
再次回到巢中
我就不会虚度一生
— 艾米莉·狄金森

“一个不再关心其文学传承的民族就会变得野蛮;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文学,它的思想和感受力就会止步不前。一个民族的诗歌代表了它的意识的最高点,代表了它最强大的力量,也代表了它最为纤细敏锐的感受力。”

我看见坐宝座的右手中有书卷,里外都写着字,用七印封严了。有谁配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呢? 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没有能展开、能观看那书卷的。因为没有配展开、配观看那书卷的
— 《圣经 启示录 5:1-4》

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
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
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 卡尔·荣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是啊,我完全沉迷于这个理想,
它是智慧的最后结论:
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
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
于是少年、壮年和老年人
不惧风险,在这里度过有为的年辰。
— 1832年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
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
进去的人很多
然而窄门和狭道却通向永生
只有少数人能找到
— 《圣经·马太福音 7:13-14》

【二零二一·饮食考】
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易于发现真理
— 弗朗西斯·培根

我不是我的思想、情感、感知或经历,
也不是我生活的内容。
我是生命本身,是一切事物发生的空间,
我是意识,是当下,是“我是”
— 埃克哈特·托利

虚幻的城市
在冬天早晨的棕色浓雾下
人群流过天桥,那么多人
没有想到死神竟报销了那么多人
偶尔发出短促的叹息
每个人眼睛都盯着自己的脚尖
冬天总使我们感到温暖
把大地覆盖在健忘的雪里
用干燥的块茎
喂养一个短暂的生命
这些盘曲虬结的是什么根
从这堆坚硬如石的垃圾里
长出的是什么枝条?人之子
你说不出,也猜不透
因为只知道,一堆破碎的形象
过去活着的现在怀着一丝忍耐
去年你栽在你花园里的那具尸体
开始发芽了没有?
今年会开花吗?
— 1922年 T·S·艾略特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使我们更接近无知
我们的一切无知都使我们更接近死亡
可是接近死亡并不更接近上帝
我们在生活中丢失的生命何在?
我们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何在?
我们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何在?
两千年天宇的轮转
使我们离上帝更远,离尘土更近
— 1922年 T·S·艾略特

在思想
和现实中间
在动机
和行为中间
落下了阴影
因为你的是王国 
在概念
和创造中间
在情感
和反应中间
落下了阴影
生命十分漫长
在欲望
和痉挛中间
在潜在
和存在中间
在精华
和糟粕中间
落下了阴影
因为你的是王国
因为你的是
生命是
因为你的是
— 1922年 T·S·艾略特《荒原》

索伦·克尔凯郭尔说过一个睿智的寓言:
通往幸福的门总是“向外”拉开的,
也就是说,当人们试图推开通往幸福的门时,它反而会关上

“每个孩子出生就意味着脱离宇宙,从神那里游离出来,意味着开始痛苦的新生之路。想要回到宇宙,停止痛苦的个性化,修行成神,就必须不断敞开胸怀,在疼痛中扩大你的灵魂,直到它能容纳整个宇宙。”

“每个时代,每种文化,每个习俗,每项传统都有自己的风格,都各有温柔与严峻,甜美与残暴两个方面,各自都认为某些苦难是理所当然的事,各自都容忍某些恶习。只有在两个时代交替,两种文化、两种宗教交错的时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难,成了地狱。追求权力的人毁于权力,追求金钱的人毁于金钱,低声下气的人毁于卑躬屈膝,追求享乐的人毁于行乐。正是同样的道理,荒原狼毁于我行我素。”

“大部分人在学会游泳之前都不想游泳。这话听起来是否有点滑稽?当然他们不想游泳。他们是在陆地生活,不是水生动物。他们当然也不愿思考,上帝造人是叫他生活,不是叫他思考!因为,谁思考,谁把思考当作首要的大事,他固然能在思考方面有所建树,然而他却颠倒了陆地与水域的关系,所以他总有一天会被淹死。”

苍生赖此游
悟有皆成空
净体无众染
苦心归妙宗

在政治上,您应该明白,没有人的存在,只有思想的存在;没有感情,只有利益。在政治上,不说杀一个人,只说清除一个障碍。
要开发深藏在人类智慧里的神秘宝藏,就需要遭遇不幸;要想引爆炸药,就需要压力。囚禁生活把人分散飘忽的官能都凝聚在一个焦点上,让它们在一个狭窄的空间相互撞击。你是知道的,乌云相撞生成电,电生成火花,火花生成光。
— 1844年 亚历山大·仲马

一个人无法用自己的创造力对反抗传统的不足做出弥补,那他的行为便只是对过去的背叛而已,只有他真的拥有很多才能,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自欺欺人者才会把否定过去的传统等同于肯定现在的意识。“今天”仅有的意义位于“昨天”与“明天”中间,就像一座桥,连接起了过去和将来。现代意味着过渡程序。
— 1933年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或许辨不清日升日落
或许看不到流云晚霞
不知道耳边溪流,咫尺可达
不知道天地浩瀚,人间喧哗
但我知道
星河在上,波光在下
我在你身边
等着你的回答
— 莱特昂·布兰朵《来自波西米亚》

敢于尝试只会暂时失去立足之处,不去尝试将会失去自我。焦虑是因自由而产生的晕眩。人类有两种方式可以被愚弄:以假为真,或者拒绝相信真相。认识那些不曾理解的事物及其真相是人类理解的职责所在。
现代社会重视的不是个人的意见,而是大众的意见,即所谓舆论。人们也根据大众传媒来形成自己的意见,结果完全放弃对自己生命的责任。个人消失在大众之中,没有主见、没有个性、不能主动采取行动,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相反,却以自己是某个群体的成员为荣。生存就意味着知道做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就是自觉地担当自己生命的责任。离开社会大众的意见,面对一个未卜的前途,不免生畏,但这是自由恢复的表征。
— 1854年 索伦·克尔凯郭尔

时代的艰苦使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与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
— 1822年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尽管有必须跨越的海洋和必须翻越的山
我知道有得必有失
那就祈祷我们失去的只有时间

有人用智慧、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分。这也是虚空,也是大患。 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 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
— 《圣经·传道书 2:21》

知之为知之 在乎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孔老夫子也
知之为不知 在在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寒山子是也
不知为知之 不在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齐人 是也
眼睛睁一只 嘴巴呼一呼
耳朵遮一遮 皆大欢喜也
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观者 你我 是也

你们这上流人哪,你们将我的尊荣变为羞辱要到几时呢? 你们喜爱虚妄,寻找虚假,要到几时呢? 我没有和虚谎人同坐, 也不与瞒哄人的同群。 我恨恶恶人的会, 必不与恶人同坐。
— 《圣经·诗篇4-26》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
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
— 《圣经·约翰福音 21:18》

难道恨恶公平的可以掌权吗? 那有公义的、有大能的,岂可定他有罪吗?他待王子不徇情面, 也不看重富足的过于贫穷的, 因为都是他手所造。 在转眼之间,半夜之中, 他们就死亡。 百姓被震动而去世; 有权力的被夺去非藉人手。他若专心为己, 将灵和气收归自己,凡有血气的就必一同死亡, 世人必仍归尘土。
— 《圣经·约伯记 34:14》

他们怕谁?因谁恐惧?我不是许久闭口不言, 他们仍不怕我吗?这地悲哀,通国的青草枯干,要到几时呢?他们曾说:他看不见我们的结局。无一人按公义告状,无一人凭诚实辨白; 都倚靠虚妄,说谎言。所怀的是毒害;所生的是罪孽。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因此律法放松,公理也不显明;恶人围困义人,所以公理显然颠倒。
— 《圣经·以赛亚书 57:11》

水即使变成海、云、雨和冰
也会停留在这个星球
语言即使变成演说、诗句、契约书和条约
也会牢牢地占据着这个星球
也包括我
语言里只有我的过去
却怎么也找不到未来
— 谷川俊太郎

我要向他们掩面,看他们的结局如何。
他们本是极乖僻的族类,心中无诚实的儿女。
惟愿他们有智慧,能明白这事,肯思念他们的结局。
— 《圣经 - 申命记 - 第32章 第20节》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人经常重复自己
这不可避免
人生之真相
即是具体的人生

人首先是一种美学的生物
其次才是伦理的生物
“人”很快就会消失
恰似一张埋没在海边沙砾里的面孔

两条路分叉于黄色树林里
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脚步
作为旅行者,我久久伫立
沿着一条路眺望,尽目力所及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蜿蜒而去
于是走上另一条同样美的路径
或许是有着更好的原因
它需要踩踏,因为杂草丛生
虽然经过那里的往来行人
其实曾几乎同样磨损它们
那天早晨,两条路同样躺在
草叶里,尚未被脚步踩得发黑
哦,第一条我留给改日再来!
但我知晓路跟路如何连接
我怀疑是否还会返回
我将一边叹息一边讲述这经过
在许多年后,在某个地方
两条路分叉于树林里,而我——
我选择了一条更少人走的路
这使得一切都不一样
— 1915年 罗伯特·弗罗斯特

二十岁的卡夫卡在一封信中写道:
如果我们在读的这本书不能让我们醒悟,就像用拳头敲打我们的头盖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它?难道只因为它会使我们高兴?我的上帝,如果没有书,我们也应该高兴,那些使我们高兴的书,如果需要,我们自己也能写。但我们必须有的是这些书,它们像厄运一样降临我们,让我们深感痛苦,像我们最心爱的人死去,像自杀。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冰镐,砍碎我们内心的冰海。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
仍旧是一粒
若是死了
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
—《新约·约翰福音》第12章第24节

沧桑世事于一生所遇总是有限
童年、午后,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人和事
这样的下午能回忆起几个?
也许有四五个,也许还没有那么多
一生中见过几次满月升起? 或许二十次
人们依然觉得生命享之不尽

就像尼采说的,充实你自己,实现你的潜能,充分地、完全地活着,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死而无憾

一个人为钱财犯罪,个人有罪
一个人为面包犯罪,社会有罪
一个人为尊严犯罪,世人有罪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追溯到童年时期,那是一个遍地谎言的地方

在黑暗的尽头
太阳,扶着我站起来
我的身体像一个亲爱的祖国,血液流遍
我是一个完全幸福的人
我再也不会否认
我是一个完全的人
我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
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
⋯⋯
— 1987年 查海生《日出》节选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人可以主宰一切,可是一胆小,就什么事都做不成……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人最害怕的是什么?他们最害怕的是迈出新的一步,讲出自己的新见解……

唯一的道路是抵达之路
仿佛在此地,你只能离去
没入深海永不回头
没入高深莫测的人生
只有玫瑰才能盛开如玫瑰
在黄昏,我们点起灯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装得下高山
装得下大海
装得下蓝天
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有时遇到心事
就连两行泪
也装不下

折磨自己的身体是无助于找到安宁或体悟的。肉体并不单是一个器具。它是精神的寺宇、到彼岸的木筏。知识是从亲身体验和证悟得来的,而并不是从思想上的争辩所得。为了达到不同层次的定境,必须把一切以往及未来的念头全部清除

人生海海
山山而川
不过尔尔

她们来到
另样而又同样
每一人身上是另样而又是同样
每一人身上爱的缺乏是另样的
每一人身上爱的缺乏是同样的
— 1937 Samuel Beckett

我只前行了短暂的时光
就急忙转身退回黑暗
我不为一天歌唱
而为所有的日子歌唱
我纵观宇宙万物
发现没有哪一件不涉及灵魂
人们代代自寻烦恼
要把优劣辨明划分
我知道万物的完美和谐与宁静
他们争论时我一声不吭
我跑去沐浴
自我欣赏
我这条命不管在哪儿活着
不管遇到什么变故
都会保持自我平衡
都会像大树和野兽那样应付
黑夜、风暴、饥饿、愚弄、意外和挫折

#郑州-沙口路站
如果你感受到痛苦
那么你还活着
如果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
那么
你才是人
— 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的个人利益感如此之强,以至于有时我们可能把半个世界的毁灭视为像我们自己的小手指的一阵刺痛一样的小事。当人们躲藏到利己的甚至自恋的自我特权的虚幻泡影中时,同理心的缺陷就足够明显了。海德格尔提醒我们,情绪不是简单的心理状态或情感。情绪表达的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发现自己,即我们的生活过得如何。

哭泣是因为希望尚存
绝望反而让她平静…

兼收并蓄
独立思考

天地解而雷雨作
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Personnes — Christian Boltanski

卡夫卡对人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他曾说:“凡是我写过的事都将真的发生。”

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
— 赫拉克利特

活着,就是要与巨怪较量
— 亨利克·易卜生

文学不是一幅风景画,而是一个战场。它(《尤利西斯》)或许触及了事物的本质,但更为确切的是,它反映了生活的一万个侧面,以及这一万个侧面的十万层色彩。
— 卡尔·荣格

最快乐的梦
不及醒寤的一刻
— 纪徳

小说家不是政治家或哲学家,重要的不在他能提出什么医治人生和社会的良方,因为这时他们往往是既幼稚又可笑的。文学的力量在于敏锐的发现,表现的深刻,在感性的图像里展示世界的真相和人性深处的奥秘。

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
得到的结果未必就是理性的

我和过去
隔着黑色的土地
我和未来
隔着无声的空气

月光照在地上
像是撒满了盐

而我仍梦到他踏着草地
在露水中飘飘荡荡行走
让我的欢歌轻易刺透
——叶芝

如果你想研究你自己
那么你就审视别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你想研究别人
那么你就审视你自己的内心世界
——弗雷德里奇·冯·席勒

我们所拥有的
那些看起来“理所应当”的一切
都有可能是“非正义”的

Had I not seen the sun
I 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
But Light a newer Wilderness
My Wilderness has made
— 1872 by Emily Dickinson

夏天来了
天也热了
和去年夏天一样啊
该穿裙子了
和去年夏天没什么不同啊
该吃西瓜了
该挂蚊帐了
和去年夏天一样啊
可是
我怎么不如去年夏天快乐了啊
因为
我长大了
— 朱夏妮 十岁《一如既往的夏天》

你既无青春也无老年
而只像饭后的一场睡眠
把两者梦见
— 1604年 威廉·莎士比亚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我说不清我怎样走进了那座森林
因为在我离弃真理的道路时
我是那么睡意沉沉
我抬头一望,看到小山的肩头
早已披着那座“行星”的光辉
它引导人们在每条路上向前直行
— 1307年 阿利盖利·但丁《神曲》

当你看书的时候
你会觉得世界停下了
你也停下了
可是太阳却没有停下
他慢慢地,慢慢地
爬上你的膝盖
与你共读一本好书
当你看书的时候
你听不见街头嘈杂的声音
当你看书的时候
你听不见街尾车响的声音
可当你确定看完一本书的时候
你会突然觉得街上好吵
— 谭子洪 十二岁《当你看书的时候》

所有的猫都当过人类
敏感且自尊
独立而庄重
它们有很多时间专注发呆和观察世界
还可以把身体绕成一圈
用尾巴遮住眼睛
不看这个人间
— 《猫》姚铭琦 十二岁

万有引力
是相互吸引孤独的力
宇宙正在倾斜
所以大家渴望相识
宇宙渐渐膨胀
所以大家都感到不安
向着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喷嚏

我打破了令人窒息的世俗枷锁
触及个人自由的最核心
在这里,我品尝真正香醇的美酒
享受自由不羁的快乐
体验天地之间无拘无束的美好
— Photograph by Fakiha Ali

有人说时间在光影里,但黑暗也不间的推移;有人说它随着动力转变,但静止也像在运行;
有人说时间原住在声音里,但沉默也像在拖延。我忽然望见了时间,那不是一条线,也不是一道圈;
那是一个浑圆的整体,密密的充塞着天宇,这一点是太初也是末日,更无从分辨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别怨生命的短促,这短促是永恒的一片。
— 1936年 罗念生《龙涎》

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在许多南方方言里,喝茶被叫作“吃茶”。比如说讲闽语的福建人,就说“吃茶”。称“喝茶”为“吃茶”,可能是保留了古人的叫法。唐朝时,人们就不是喝茶,而是吃茶。

荷兰虽小却成为欧盟最大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国,在全球也仅次于美国。是因为荷兰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通过应用高度机械化、精准环境控制、超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令农业实现了全封闭生产,完全摆脱自然条件束缚,全年均衡生产。这种专业化的生产模式,让荷兰的生产效率比欧洲平均水平高5倍,每公顷蔬菜产出为54.4吨,是我国的近2.4倍。

人生是一面镜子
我们梦寐以求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
从中辨认出自己
我们从未摆脱大地
终究回到它的怀抱

我是不能被照亮的光室
我的焦虑是荒山上的一束火花
我的爱是一座绿色灯塔
在白天,我和梦想一起度过时光
在夜晚,梦想和我一起度过时光
闪亮地生活,创作一首诗
前行,增加大地的宽广

“在过去的一个世代里,尽管人口总数暴涨,饥荒也越来越少,但要卷土重来也是非常容易的。在较贫穷的国家里,那种旧的模式依然存在:一小部分社会精英吃高级饮食(虽然不像古代帝国那样奢侈夸张),庞大的农村人口从事加工行业而且吃着低端饮食。许多穷人依然饱受慢性营养不良之苦。其他人面临中等饮食的丰盛所造成的健康问题,也丝毫没有招架之力。”

“One thing about the talent is that is absolutely randomly distributed throughtout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nything.You cannot buy it.you cannot learn it,you cannot inherit it,it’s not even genetic .It is just sprinkled like sand around the world,and it could come up anywhere.”

“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者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

有人说,古希腊与罗马文艺中,表现自然多注意它的实用的价值,而缺乏纯粹的审美。浪漫运动无疑的是在这个缺陷上予以很有力的矫正,把诗歌和自然的崇高与奥旨联结起来,在诗歌的节奏里感到宇宙的脉息
美学源自一种表达的本能,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一种对于绝对的神秘感,以及其他我不知道的等等。美是和特定时代的需求相关联的,去检视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的绝对美则是无益的。如果美是给予生命以意义的价值之一,那么它就是一种不断变化、因此无法分析的东西

鸟儿愿为一朵云
云儿愿为一只鸟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人应该每天
读首好诗
听首好歌
看幅好画
如果可能
说几句合情合理的话

若是尘世把你忘记
就向静止的地说:我流
向流动的水说:我在
在根本处
也正是在那最深奥
最重要的事物上
我们是无名的孤单
— 1903年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棉花并不是中国的本地作物。事实上,汉字中的“棉”一词是从梵语和其他印度语言中借来的

世界,还有对世界的感受,是由许多事物构成的,网络不能代替世界,代替感受。

九十年代的中国,饥荒与定量配给的记忆仍然恍若昨日,至少对于老一辈来说。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中国的孩子们就被告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九十年代的小孩子,他们的父母中有很多人“文革”时期都上山下乡,在偏僻的乡村待了很多年,在那些土地上艰难求生。大家通常都觉得食物很珍贵,应该充分利用,能吃的都得吃了

压伤的芦苇
他不折断
将残的灯火
他不吹灭
— 《马太福音》第12章第20节

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而是直觉,是本能,是骚动,是崭新的感受力,直白地说,其实,是可贵的无知。孟德斯鸠说过一句话:“人在苦难中更像一个人。”

理性是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思想本身。一个人的思想首先是他的怀念。而加缪认为荒诞正是清醒的理性对其局限的确认。一旦意识到荒诞,就永远与荒诞绑在一起了。一个人没有希望,并意识到没有希望,就不再属于未来了

一个地方的风景
在于它的伤感
我倒并不悲伤
只是想放声大哭一场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你认为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思想并不比江河有更多倒退的余地。可是不要未来的人应当多想想。他们不要进步,其实他们所否认的并不是未来,而只是他们自己。他们甘愿害暗疾,他们把过去的种种当作疫苗来给自己接种。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拒绝明天,那便是死去。
—1862年 维克多·雨果

世间莫若修行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今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去掉那些形容词,
剩下的就是事实了。

人的思维模式一旦固化,就会一味搜集于己有利的信息,对不利的信息不屑一顾甚至视而不见。这种心理的存在造成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歪曲,或是在观察现象的眼睛前加上了一层滤镜。 与理性逻辑相比,人更容易出于某种心理或情绪而做出行动。在考虑经济问题时不能只从经济学的层面来思考,还必须要重视心理学层面。心理和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组织里每一个人的行动。

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
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狂风会使五月娇蕾红消香断
夏天拥有的时日也转瞬即过
有时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炽热
它金灿灿的面色也常被遮暗
而千芳万艳都终将凋零飘落
被时运天道之更替剥尽红颜
但你永恒的夏天将没有止尽
你所拥有的美貌也不会消失
死神终难夸口你游荡于死荫
当你在不朽的诗中永葆盛时
只要有人类生存,或人有眼睛
我的诗就会流传并赋予你生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

我也总共才活一次,因此我也想……
我不过是一只有审美力的虱子罢了!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快看!你这道题做错了!”
“我要看风景,我是个诗人!”
早上公交车上,小女孩回答妈妈的质问……

甫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
久遭诗酒污,何事忝簪裾
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
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
— 唐 · 杜甫《谒文公上方》

“我并没比谁好,真的。谁都可以做我做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刚开始我也不懂这一点,但现在我知道了。要放开你以为自己离不开的东西,像钱、银行卡、手机、地图之类……”

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生命之美无外乎克尽本分,顺应天性而已。我始终不能像他们一样相信真理是人们为了满足实际需求塑造而成的,哪怕我很希望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感知材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而不论它是否方便或有用,这一点都是客观存在且必须被接受的。除此之外,实用主义哲学家们认为,如果我因为相信上帝的存在而得到了慰藉,那么上帝就是存在的,这种观点也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于是我最终对实用主义失去了兴趣

God waits for human to regain his childhood in wisdom

语言分析能够取得的不是其他经验的精确性,而是既定事态向人们要求的精确性;不是别的明晰性,而是在既定事态中人们被允许得到的明晰性——也就是说,它仍旧停留在神秘化的、欺骗性的话语界限之内。哲学在多大程度上使思想摆脱既定话语和行为领域对它的束缚并阐明制度的否定性(它的肯定方面现被广为宣传)和筹划各种替代性选择,它就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这一目标。当代分析哲学一心想驱除诸如心灵、意识、意志、灵魂和自我之类的“神话”或形而上学“幽灵”,其办法是把这些概念的内容融化在关于可以辨认的特定操作、行为、能量、禀性、癖好、技巧等的陈述之中。
— 1964年 赫伯特·马尔库塞

用结论来证明证据的合理性,是对真相的逃避

大多数人并非想成为巨星,只是想满足一种需求,一种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无法提供的东西。这东西过去由实体的社区来提供。通过网络我们觉得自己不像以前那么孤单了,有了归属感,对网络世界的交友情况感到更快乐,我们会上瘾是因为它提供了很低期望值的人际联结。过去我们要融入社群,通过社交获得自我存在感,那是一个时间成本很高的方式。我们无法再依靠过去不超过150个人的传统人际圈子来告诉我们:你是谁?你该信任谁?你该怎么过日子?现在我们需要更大的集体来帮助我们。
— 霍尔·尼兹维奇《我们也想分杯羹:大众文化的底层渴望与再创》

详细描绘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的经济和社会景象:(1)“三驾马车”中将有“两驾半”受到负面冲击,因此增长的中枢可能下移约1~2个百分点,不过中国并会不缺钱;(2)由于工资可能全面上调、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巨大,成本推动下CPI的中枢可能会上移约1个百分点,通胀的问题中期化;(3)贫富分化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积累,使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成为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的社会新常态。此时劳方会要求议价权力、以期重分蛋糕,资方会重视提高效率、以期做大蛋糕,于是问题逐步泛政治化——这就是前面描述的社会景象

人类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低的出生率,人们不想把孩子带到一个注定要毁灭的世界上来——但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平安地度过一生。人们也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引力波的宇宙广播能力比当初的太阳电波放大要强得多,不过,人类很快找到了一个更大的自我安慰:对黑暗森林理论本身的质疑
— 刘慈欣《三体3》

我从以下六个阶段各有所获:加缪《西西弗神话》获得存在,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获得超我,纪德《人间食粮》获得重生,黑塞《悉达多》获得觉悟,茨维格《昨日世界》获得静息,福克纳《我弥留之际》获得安眠。谁在这么说,自称是我?

顾客:上帝六天做好了世界,而您呢,您六个月居然没有为我做好一条裤子。
裁缝:可是,先生,看看这世界,也看看您的裤子。

中国当代村庄仍在动荡之中,或改造,或衰败,或消失,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村庄的改变,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形态、性格形态及情感生成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我想以“梁庄”为样本,做持续的观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到我个人去世,这样下来,几十年下来,就会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村庄志”,以记录时代内部的种种变迁。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有一种本质性的匮乏,即个人性的丧失。由于秩序、经济和道德的压力,每个人都处于一种高度压抑之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个人愿望。每个人都在一种扭曲中试图牺牲自己,成全家人,并且依靠这种牺牲生成一种深刻的情感。一旦这种牺牲不彻底,或中途改变,冲突与裂痕就会产生。在日常状态中,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沉默、孤独,好似处于一种愚昧的原始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这种痛苦没有体会,只是,每个人都被看不见的绳索捆绑着,无法叙说。一旦矛盾爆发,往往极具伤害性。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接触。先是电视,后来是网络,人们都待在家里看电视,或是在网络上形成联系广泛但淡漠的社交群。这一趋势的背后,还有政府的暗中怂恿。这其实正是托克维尔敏锐观察到的。他提到,政府不会干预人们的意志,但会通过各种微妙的办法软化人们的意志;它并不逼迫人们服从,而是会不断地让人们自己失去独立行动的意愿;它并不摧毁个人行动,而是在其诞生之前就将之扼杀。最后,公民社会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群胆小的、勤勉的动物,而政府则成了放牧者

彻底清晰,或者死——没有中间道路。如果不能解决“全部逻辑的根本问题”,他无权——至少没有欲望——活着。不妥协。
不要依赖于外部世界,这样你就不恐惧那里发生的事……独立于事物要比独立于人容易无数倍。但必须同样能够做到

我们总是很忙,没有时间好好交谈,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得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时间都去哪儿了,同时又遗憾于它的流逝。如果你不放慢脚步认真思考,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或得到更差的结果。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只想去做别的事。什么是好,什么又是不好——我们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吗?

孤寡也是一种基因,它深深扎根在我们这个社会,融化在一个个家族,一个个院落,它像天上的陨石,不知什么时候会落在你身上,砸中你。每个人生,都是一段无法预料的旅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陨石击中的一员

看了三千部
终于看到了
一部真正的电影

千里迢迢跑去一家饭馆,只点一道主菜就ok了。像成都,老妈蹄花就吃猪蹄,宋鸡片就吃凉拌鸡,干净利落。近郊更是如此:双流游家院子吃水煮青蛙,温江公平镇吃红烧兔,新津的江边吃黄辣丁……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童铁匠往地上吐了一口痰,继续说:“四年多前还是一百元一份,如今一千元一份了,还说便宜我们了,这王八蛋的物价涨得也太快了。” “是啊。”张裁缝和小关剪刀说。 “就是抗战时期,物价也没有涨得这么快。”童铁匠有些生气了,“现在是和平时期,这王八蛋还想发国难财。”
— 余华《兄弟》

春秋战国时期,邢国人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谢意,奉献了他们最好的菜——驴肉火烧。齐桓公品尝驴肉火烧后,对易牙说:山珍海味,寡人都吃腻了,只是……

有一种幸福叫做陪自己吃饭。不受时间和社会的束缚,不被任何人打扰,随心所欲、无需介怀地大快朵颐,自由地寻求饱腹,能够开心地吃,才是最大的治愈

以喜怒言
合喜三分,自家喜了四分
合怒三分,自家怒了四分
便非和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死亡的想法对我们的影响或许就是引领我们去追求任何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在尼罗河畔饮酒,写一部书,还是发一笔财;同时还会鼓励我们漠视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因为他人的评价毕竟与我们的死亡没有丝毫的关系。对死亡的预见能够使我们追求我们内心中最渴望的生活方式

疼痛无法避免,磨难却可以选择。欧内斯特•海明威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没有什么是连续的,它们只是保留着微弱的联系,我们以为自己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共享着同样的经验,而那只是想象的共同体,唯一的答复来自自己的回声。人类在滔滔不绝的沉默中,一同归于尘土。
— (英)哈罗德·品特

我们的焦虑和灰心正是现在的世界话语体系过于单一的体现。发达国家基于其自身的有限实践而创造出来的概念成为被普遍接受的理念;非发达国家的人民从这些概念出发来思考自己。别人的理念成为尺子,而自己成为被量裁的对象。在丧失自我的时候也丧失了真正发展的可能。

个体若想理解自己的体验,估测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将自己定位到所处的时代;他要想知晓自己的生活机会,就必须搞清楚所有与自己境遇相同的个体的生活机会

三十年前,我刚刚从事讲故事的职业时,读到过挪威易卜生的一段话,他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 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高等学校校园里鸣放的情绪更为激烈。五月十九日,北京大学有的学生在大饭厅贴出第一张大字报。到二十二日,北京大学校园里的大字报由几十张激增到几百张。大字报的内容,很多是要求取消党委负责制,要求言论集会结社绝对自由,彻底开放一切禁书,反对必修政治课等。这些举动,被一些人称为“五•一九运动”。《光明日报》和上海《文汇报》还在报道中用“北京大学‘民主墙’”来称呼。五月二十三日晚,人民大学的一名学生来到北京大学,公开发表煽动性的演讲,称现在是“封建的社会主义”……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全六卷》

从凌晨到中午,从清冷到温暖,阳光暖烘烘的,直到供销社饭店里洋溢出水煎包的香气。一个身披破棉袄、跛一足、渺一目的少年拖着一条威武的黄犬从集市上经过。这是一个著名的打狗少年,家庭出身赤贫,是个孤儿,政府免费送他上学,但他对学校深恶痛绝,自毁锦绣前程,宁死不读书,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 2005年 莫言《生死疲劳》

【温故知新】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真相,但所有人都能成为真相。过去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无数的血肉模糊,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个伟大的时代。只要恢复集中营,就不愁找不到看守。这种人遍地都是!人群是个怪物,当你熟悉的人身处人群中的时候,他就不再是平常与你聊天的人了。人们都是善良的,人民却是凶恶的。人类仅仅会可怜自己,但不会可怜别人。没有人教给我们什么是自由,我们只被教育过怎么为自由而牺牲。今天是他们,明天就是我们。如果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就是所有人都默许……
— 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

【去年今日】李老师,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那种难能可贵的年轻人,一辈子都嫉恶如仇,绝不随波逐流,绝不摧眉折腰,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绝不绝不失望于人性。(网友微博被删评论节选)

#七年前帝都养家之人
正寒冬,风凛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THE 3245 DAYS GHOST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