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的最有实际社会影响的著作,是马尔库塞后期思想的结晶,他用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许多新特点,这对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著有《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单向度的人》、 《理性与革命》、《批判哲学研究》等。
《单向度的人》作品节选
在技术的媒介作用中,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并入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制度,这一制度吞没或拒斥所有历史替代性选择。这一制度的生产效率和增长潜力稳定了社会,并把技术进步包容在统治的框架内。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导言 P7-8) 个性在社会必需的但却令人厌烦的机械化劳动过程中受到压制;个体企业集中为更有效、生产效率更高的大公司;对设备不平衡的经济单位间的自由竞争加以调节;削减对组织国际资源起阻碍作用的各种特权和国家主权。这种技术秩序还包含着政治上和知识上的协调。(P3) 权利和自由一经制度化,变成了这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这个社会共命运。(P3) 独立思考意志自由和政治反对权的基本的批判功能就逐渐被剥夺。…由某种极权主义制度还是由某种非极权主义制度来满足需要,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在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对制度本身采取不顺从态度,看来对社会是毫无助益的;当它给社会带来明显的经济和政治的不利并威胁到整个社会的顺利运转时,就更是如此。
国家机器把其防务和扩张的经济、政治需要强加在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上,强加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当代工业社会,由于其组织技术基础的方式,势必成为极权主义。
今天,政治权力的运用突出地表现为它对机器生产程序和国家机构技术组织的操纵。…这种生产率动员起整个社会,超越和凌驾于任何特定的个人和集团利益之上。机器在物质上的威力超过个人的以及任何特定群体的体力这一无情的事实,使得机器成为任何以机器生产程序为基本结构的社会的最有效的政治工具。
发展的过程往往是用另一种制度取代预定的制度;而最可取的目标则是用真实的需要代替虚假的需要,抛弃抑制性的满足。(P8) 在抑制性总体的统治下,自由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统治工具。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自由选择主人并没有使主人和奴隶归于消失。(P8) 决定性的差别在于把已有的和可能的、已满足的和未满足的需要之间的对立(或冲突)消去。在这里,所谓阶级差别的平等化显示出它的意识形态功能。(P9) 人们似乎是在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把个人束缚于社会的机制已经改变,而社会控制就是在它所产生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稳定的。
把思想意识吸收到现实之中,并不表明“思想意识的终结”。相反,在特定意义上,发达的工业文化较之它的前身是更为意识形态性的,因为今天的意识形态就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P12) 这种趋势可能和科学方法即物理学中的操作主义和社会学中的行为主义的发展有关。共同的特征是处理概念时总的经验主义;这些概念的意义被局限于对特定的操作和行为的描述上。(P13) 但这样一种单向度现实的统治,并不意味着唯物主义起支配作用,也不意味着精神的、形而上学的和狂放不羁的市场消失殆尽。恰恰相反,“这星期一起去做礼拜”、“为什么不求求上帝”、禅宗、存在主义和颓废的生活方式等等大量存在。不过,这些抗议和越轨的方式不再同现状相矛盾,不再是否定的。…因而它们作为健康的养料之一部分而为现状所迅速地消化。(P14) 这种既成事实的极权主义逻辑在东方也有所反映。在那里,由共产主义制度建立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其他所有超越这一模式的自由方式则是资本主义的、修正主义的或左倾宗派主义的。…思想的运动被停止在表现为理性自身的界限的障碍面前。
技术的合理性展示出它的政治特性,因为它变成更有效统治的得力工具,并创造出一个真正的极权主义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社会和自然、精神和肉体为保卫这一领域而保持着持久动员的状态。
《单向度的人》的评论
“文化中心成了商业中心”,“上层文化逐渐变得低俗”,“工人和他的老板看一样的电视节目,打字员同她老板的女儿穿得一样好看”,“发达工业社会文明中的人们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 这些都是书中的原句,这些描述让我产生共鸣。我们都用着大概相似的事物,过着都差不多的生活,虽然可能有贫富之分,用的东西有贵贱之别,但没那么富有的人也能开上汽车,博士生和中学毕业生可能都在看《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这样的电视节目。生活并没有那么有趣,大家的休闲娱乐方式变得差不多,至少大部分人都一样,你想要的东西都能从淘宝上得到,这个社会没有什么不好,大家不自觉会承认现有的社会秩序,不会再去反对它或去反思。所以,我们现在在课本上看到马克思让无产阶级起来革命的理论,会觉得不可思议和不切实际,资产阶级好像也并没有他说的那么丑陋和可憎,我们甚至会感激他们给这个社会创造就业岗位,感激他们给我们提供更多样化的物质产品。这个社会看上去挺好,大家生活都可以舒适安逸,即使我前一秒从富人区路过受到各种刺激,就会在下一秒吃了一顿大餐、买了一个心仪已久的物品之后感到些许满足。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女孩每天挤地铁上下班,忙碌而又孤单地穿梭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她很疲惫,也经常感到空虚,可有一天她终于存够了钱,买了一个LV的包,她挎着包挤在地铁中,感觉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这个社会总会有很多失意的人,或者觉得自己没那么成功,大部分人都在现存社会秩序之中寻求机会,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想到要改变这样一种秩序,至少想到这样一种可能性,比如一些知识分子、一些社会边缘群体。但因为这些人表现出来的不同,他们往往会被社会当成异类看待。这样的社会就是马尔库塞称之为“单向度”的社会,认为统治者操控科技的发展,发生使人们思想庸俗化和单向的趋势的现象等。技术力量有效地抑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整个社会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思维原则 ,人们内心的批判性、超越性思想也受到抑制。在这个社会中, 人们虽然过上了舒适、优裕的物质生活 ,其精神生活却是贫乏的 、空虚的。这也正是贯穿这本书的基本思想。 马尔库塞也给出了革命的可能性,但是, 他的回答是牵强的, 也没有去分析生产不合理性现象的根本原因———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 。因而 ,他没有正确地认识革命主体。他把希望放在地痞流氓、青年知识分子身上,20纪六十年代发生于西方的无政府主义“嬉皮士”运动即以马尔库塞的“革命”理论为指导 。所以说, 马尔库塞的乌托邦革命论在理论上是不够科学,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甚至在客观上起着把人们引向歧途的作用。想象一下,我们的摇滚明星在台上唱衰一下商品社会还可以,嘲笑一下这种发达工业社会的冷漠无情还罢,让他们真的去领导革命,很难成功,恐怕还会带坏很多小孩。